日期:2025-07-30 10:08:13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化实践育人成效星富优配,7月14日,成都东软学院“心联队”暑期社会实践队怀着服务乡村、贡献青春力量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奔赴成都市蒲江县蒲砚村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前期调查
石,因用而生
7月14日清晨,蒲江县蒲砚村的薄雾还未散尽,成都东软学院“心联队”的队员们背着相机、提着笔记本,踮脚踩过被露水打湿的青石板——他们要去见一位“能让石头开口说话”的老人。赖庆良的传习所藏在老宅深处,木门吱呀一声推开,阳光斜照在满室石屑与墨香里。他正俯身打磨一方淌池砚,石粉簌簌落在围腰上,像落了一场轻雪。“这石头啊,得先听它。”老师把刚成型的砚台递到队员刘婷掌心。石面冰凉,却带着奇异的温润,仿佛一条沉睡的河流被握住了脉搏。
“蒲砚不是古董,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物件。”赖庆良拿起一块刚成型的素面砚台,指腹摩挲着光滑的砚堂,“古人找块凹石磨药、研墨,慢慢才有了制式,说到底还是为了用。”据史书记载,南宋魏了翁带着蒲砚进京应试,天寒地冻时唯它临寒不冰,魏了翁顺利应考,从此蒲砚美名远扬,历久不衰。赖庆良常说实用始终是蒲砚的魂。近代以来,钢笔、电脑取代了毛笔,砚台从“必备品”变成束之高阁的“艺星富优配术品”,“年轻人觉得它离生活太远,或许正因为我们总把它放在‘神坛’上。正因过度强调它的历史厚重感,少了些与日常的连接。”
在传习馆的展柜里,既有传统的淌池砚、抄手砚,也有以砚台为设计灵感的 “砚台茶席”。“当砚台被巧妙地融入品茗与案牍的日常,它便不再是静默的顽石,而化作文脉绵延的雅境 —— 研墨时的墨香与品茗时的茶香交融,案头的书声与砚石天然的清润相和,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赖庆良笑着说,“如今,它的‘用’早已不止于研墨,更在融入现代场景中,让砚文化真正‘活’起来,承载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故事。”
砚台介绍
艺,以传为脉
对于实践团队员为什么选择传承非遗的诚挚询问,老师傅讲述到,初中课堂上的一句话,成了他与蒲砚的“定情符”。“老师说没人做砚台了,我就想,我们写字还要用,为什么没有人做?”14岁的少年带着两三个同学,辗转数程,只为叩开匠师门扉 ,在油灯下学选料、练雕刻,“老师傅说,蒲石有‘脾气’,要顺着纹理走,就像做人要懂变通。”如今,当年的少年已两鬓斑白。队员们围坐在他身旁,看他把一块顽石变成砚台:砂纸从80目换到3000目,每一下都像在抚摸岁月的褶皱。当最后一滴水珠在砚堂里聚成满月,老人突然说:“你们听——”
石室里安静下来。砚台深处传来细微的“嗒”声,像心跳。
蒲砚的诞生,要历经三十多道繁复工序,每一步都藏着不为人知的严苛 —— 单是选料,便足以见其门道之深。“不是所有蒲石都能成砚,得挑密度高、遇水不渗的,对着光看,纹理得像绸缎般细腻才行。” 他为实践团的队员们这样解释选料的讲究,那份对石材的挑剔,藏着与顽石对话的耐心。从乱石堆里开采出的不规整原石,到最终蜕变为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一方好砚,其间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与顽石的较劲:既要磨去棱角,又得保留天然肌理;既要保证研墨流畅,又要雕琢出独特气韵。这过程里的艰辛,藏在反复打磨的掌心老茧里,藏在修正石纹时的屏息凝神中。
“石头不会说话,可经得住选料时的精挑细选、打磨时的千锤百炼、修正时的毫厘斟酌,这顽石才能褪去粗粝,化作一方质地温润的砚台。” 他的话里,既藏着与石材博弈的执着,更透露着对蒲砚传承的担当。
示范雕刻
新,因变而兴
“机雕来了,不是敌人,是镜子。”面对批量生产的机雕砚台,赖庆良看得通透。他带着徒弟们研究机雕图样,机雕是量产标准化的物件,他们专攻‘独一无二’的巧思。手工打磨出的那份独有的温度与肌理,恰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刻的灵魂。赖庆良把队员们带到一台小型数控雕刻机前。机器轰鸣,机针在石面游走,三分钟便刻出一枚标准“福”字。“快吧?”老师傅笑。“快。”队员王诗涵点头。“可它不会犯错。”老人关掉机器,拿起手边一方未完工的随形砚,“手作会犯错,所以每一刀都在跟石头商量。”
他让机器刻了十个“福”,再亲手修其中三个。修完后放在一起,所有人都能一眼挑出哪三方是手工——机器的线条精确到微米,却缺了一种“呼吸感”。这方小小的砚台,正以独特的方式激活着乡村的肌理:研学的人多了,可以带动村里更多的特色产业发展星富优配,吸引外出的年轻人回到蒲砚村参与建设发展。队员们谈及蒲砚的未来,赖庆良的眼里有更长远的图景:“蒲砚的根在蒲江的石头里,魂在中国人的笔墨里。我想建个蒲砚博物馆,把老手艺、老故事都装进去,让它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更想让蒲砚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这方石头里藏着中国的山水和人心。” 而这一切,早已不止于一门手艺的存续 —— 当蒲砚的纹路与乡村的烟火气交织,振兴的种子,早已在每一道凿痕里悄悄发芽。
夜色降临,赖庆良把一盏松烟墨递给队员刘英姿:“你们看,墨锭在砚里打转,像不像一条不肯停息的河?”墨色一圈圈漾开,映出灯光、远山、青年、老匠,也映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纹理——那是石上凿痕,也是时代年轮;那是墨香微苦,也是生活回甘;那是非遗的星火,更是青年与乡土的双向成就。当新时代青年把数字技术、创意设计与乡土文化熔于一炉,蒲江的这方石砚便不再只是案头清供,而成为乡村振兴的“砚中川”。
服务实践
习,由心而悟
下午,受村党委副书记周涛邀请,百姓智造科技发展(成都)有限公司的专业团队带着先进的打印设备与各类模型走进蒲砚村,为“心联队”队员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3D科技体验课。
专业人员演示了从数字建模到打印小型配件的全过程,让队员们近距离领略到3D打印技术的奇妙之处。通过生动讲解与操作展示,队员们直观认识到科技与农业融合的广阔前景,“如果能让更多人‘摸’到蒲砚,又不必等上两个月,非遗会不会跑得更快?”在成都东软学院“心联队”与蒲砚村党委的联合座谈会上,学生负责人刘婷抛出这样一个设想——引入3D打印技术,为省级非遗“蒲砚制作技艺”装上数字引擎。“石头不会说话,可你一摸,它就活了。”座谈会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赖庆良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队员们。回校路上,大家反复讨论:手工温度不能丢,但“慢”也可能是产业瓶颈。于是,一份“蒲砚+3D打印”融合方案草拟成型。
队员韩雨禾说道:“我把赖师傅的龙纹砚放进3D扫描仪的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把过去的灵魂翻译成未来的语言。数据可以精准到微米,却永远替代不了老师傅指尖的温度;可正是这份温度,让我想用科技把它传得更远。”
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话后,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砚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体悟,愈发感受到了青年力量在非遗传承中的分量。“恒守文化本真,承载千般新意”,蒲砚传承面临时代挑战,而青年正是破题的关键。队员愿以青年视角讲述蒲砚故事,结合时代需求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方浸润着生活温度的石头,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
团队合影
附:实践团队信息
单 位:成都东软学院社团管理部
团队名称:“心联队”暑期社会实践队
文稿撰写:刘婷 刘英姿 王诗涵 谢晓灿 叶逸冉 杨科
图片摄影:李建丘 王诗涵 刘婷
团队成员:刘婷、叶逸冉、刘英姿、王诗涵、李建丘、潘锐、谢晓灿、韩雨禾、邹宇洋、付弈伟、李佳慧、唐可欣
指导老师:刘芮君星富优配
长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