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8-22 10:39:20
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万德资本,8月21日,观影人次突破7500万,这部以南京历史为底色的影片,不仅用细腻的叙事勾勒出特殊年代的城市故事,更让“贡院街”这一老南京地标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影片中,“吉祥照相馆”被设定在贡院街上,一句“贡院街虽然只是短短一条巷子,可南京人的春夏秋冬啊,喜怒哀乐,都在这里面了”的台词,道尽了这条老街与城市的深厚联结。
《南京照相馆》聚焦特殊时期南京人的生活与抗争,通过照相馆这一载体,串联起不同人物的命运,影片结尾将镜头与历史照片对照的设计,让不少观众直呼“沉浸式触摸到了历史。”
导演申奥曾说:“这些地名是老南京的密码,破译它们就能触摸到城市的灵魂。”而对于这部影片,南京文史学者、作家薛冰有着自己的独到解读。
“成年人都应该去看一看《南京照相馆》”
“电影里很多镜头都重现了历史照片,最后还特意将电影镜头与真实历史照片对比,这一点做得很严谨。”薛冰表示,以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文献多聚焦于“哪里杀人多”“哪里有惨案”,而《南京照相馆》另辟蹊径,以照相馆为切入点,巧妙串联起中国人、日本人、外国人拍摄的影像,“编导很聪明,要想用一个故事串起整个南京城的历史不容易,但借助照相机的镜头,就能自然呈现当年南京遭受的劫难。”
不过薛冰也提到,影片中“吉祥照相馆”虽设定在贡院街,但片中所展现的照相馆可能并非在此,其旧址在估衣廊十号(长江路附近),而贡院街历史上确有照相馆,甚至不止一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有遗存,只是近年改造后才消失。
谈及推荐理由,薛冰直言“成年人都应该去看一看”,他用一句话概括观影感受:“它让我们想起当时的那一段历史,帮我们了解那一段历史,也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和平,希望这样的战争永远不要再发生。”
贡院街500年历史里的“不变地标”万德资本
“现在的贡院街变化很大,上世纪三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模样已不太容易看清,但有几个地标一直‘站’在那里,是解码老街历史的钥匙。”在贡院街的石板路上,薛冰指着沿街建筑,向记者细数那些承载记忆的“不变坐标”。
首先是首都大戏院,“这个电影院的建筑位置从来没动过,是30年代贡院街的重要印记”;对面的永安商场,作为百年老店,建筑位置同样未变,“街的两边基本还是当年的格局。”
再往深处走,便是明远楼(现中国科举博物馆),“楼没动,原来江南贡院的牌坊就在路边,两边都是店面,一直延伸过去”;贡院街口的新奇芳阁也保留着原貌,“河边的石栏杆位置没变,还有聚星亭,也是在日军焚毁中保留下来的建筑。”
薛冰介绍,夫子庙核心建筑群曾遭日军严重破坏,“(抗战时期)从棂星门到大成殿全被烧掉了,只留下后面的明远楼,前面就只剩聚星亭”,而这些幸存的地标,成了还原贡院街历史的重要依据。
谈及贡院街的历史,薛冰给出了时间线:“从贡院迁到这里开始,这条街的格局差不多有500多年了。”
明代中期,应天府贡院(清代称江南贡院)迁至此处,最初规模不大,后不断扩建,到清代达到鼎盛,“东边一直扩到平江府路,因为西边是夫子庙,南边临秦淮河,没地方扩,只能往东发展。”
而贡院街的名字,自明代中期贡院落户后便沿用至今,从未更改,“贡院西街是原来江南贡院和夫子庙的分界线,南面的贡院街、西面的贡院西街、东面的贡院东街(现已消失),这三条街原本是贡院的边界线。”
除了建筑与历史,薛冰还分享了不同年代贡院街的生活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夫子庙一带叫“人民游乐场”,“里面居然有个动物园,有小动物万德资本,还有唱戏的,是小朋友的乐园”;那时的夫子庙小吃已名声在外,“蒋有记的牛肉锅贴、新奇芳阁的素菜包子、永和园的烧饼,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薛冰因参与南京市文联教材编写,在贡院街附近工作了一年,“当时的贡院街还是老街的模样,石子路不好走,但小吃店很多,后来开始建大成殿,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如今的贡院街路面平坦宽阔,街面整齐,不断改造升级,但那些老地标还在,就还能找到当年的影子。
从《铁蹄下的南京》看贡院街
沦陷期的“虚假繁荣”与历史伤痕
薛冰参与撰写的《铁蹄下的南京》一书中,多张历史照片与文字解读,揭开了南京沦陷时期贡院街及周边的真实面貌——看似热闹的灯市、复业的酒楼、重启的画舫,背后都是日伪“粉饰太平”的假象,以及难以掩盖的历史伤痕。
1940年2月,元宵节前夫子庙灯市一角。
“夫子庙灯市是南京新年期间最热闹的地方。旧俗‘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实际上除夕前已有花灯上市,正月初八后渐成高潮。南京市民习惯于元宵逛灯市,战前每逢灯市,夫子庙几条街道都会挤得水泄不通。沦陷后的南京,市民生活贫乏单调,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让人稍微放松紧张压抑的心情。”
照片中,两名日军士兵走在人群中,“日本摄影者特意选择了这样的场合,但从日军身后的人流密度能看出,中国人是被迫充当‘群众演员’的,右下角几个人的神态,就能想见摄影者的嘴脸。”
1939年8月,南京秦淮河畔的一些酒楼重新装修,特别设置了包厢。南京沦陷期间,日本文化在南京成为强势文化。无论是街头出现的日本料理店、模仿日式命名的钟表店,还是中国餐厅里热卖的日本清酒,都是其表征。
秦淮河畔向来是南京流行时尚的前沿,酒楼主人将沿河一边的中式窗户改造成日式包厢,看似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这正是日本文化侵略的结果。而日本军国主义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认同”。
书中另一张同期照片,记录了日本人在日式包厢里观赏河中画舫的场景——彼时的画舫,是日伪“繁荣市面”的政绩工程,“到1939年10月,已有63艘画舫向伪南京警察厅领取了营业许可证,并获准夜间点灯营业。”
从《南京照相馆》的银幕叙事,到贡院街的实地寻迹,再到《铁蹄下的南京》的历史细节,薛冰用专业解读串联起这条老街的过去与现在。如今的贡院街,灯笼高悬,人流如织,小吃香气弥漫,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但那些地标、那些文字记载的历史,仍在提醒着人们:铭记过去,才能更好地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李艺蘅 丁梦莎
图片、视频:是钟寅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长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